逾六成受訪者認為媒體片面炒作加劇貧富對立報告認為,雖然中國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但擴大的趨勢已然減緩,收入差距面臨縮小拐點。根據(jù)之一是最近兩年中國城鄉(xiāng)之間的收入比系數(shù)持續(xù)下降,從2009年的3.33下降到2010年的3.23,2011年進一步降至3.13。同時,城鎮(zhèn)內部和農(nóng)村內部收入差距也在縮小。這讓迫切期待在黨的十八大報告精神引導下走向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的國人不禁眼前一亮公益人士呼吁,在履行監(jiān)督職責同時,媒體也應積極幫扶弱者,寒冬時節(jié)游覽避暑山莊避免貧困代際傳遞在公眾心目中,我國當前的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大?實際情況和百姓感知是否存有差距?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wǎng)和民意中國網(wǎng)做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8776人參與),公司宣傳片拍攝65.0%受訪者感覺當下社會整體收入差距“非常大”,29.4%受訪者感覺“比較大”但當問及老百姓對身邊人群貧富差距的感覺時,結果發(fā)現(xiàn)明顯低于他們對社會整體貧富差距的認知:感覺自己周邊人群貧富差距“非常大”的,僅為42.2%,比感覺社會整體收入差距“非常大”(65.0%)的比例下降了20多個百分點一些媒體報道的片面性加劇了貧富對立本次調查顯示,高達94.4%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社會整體收入差距大。這一認知主要依據(jù)依次為:周圍人群消費水平差距的感受(66.7%),底層百姓生活困頓的感覺(61.0%),富人炫富的刺激(47.9%),媒體報道的印象(29.1%),相關統(tǒng)計研究報告顯示(26.7%),直覺(17.4%),人云亦云(4.9%)等“打開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吹礁蝗艘粩S千金、豪奢炫富的新聞,我也知道這些是極端事件,但看得多了,就覺得這個社會兩極分化太嚴重了。但要真說起來,身邊人群消費水平其實也沒多大差異,無非是背地攤上買的包還是LV包,開捷達還是寶馬的區(qū)別,價錢是差很多,但使用效果差不多。”在北京某事業(yè)單位工作的陳女士說曾有媒體研究人士指出,“主流價值觀缺失的當代社會,媒體最關注性、暴力和財富。”確實,近年來,網(wǎng)絡媒體首頁上,總躲不開富人、豪車、名包、會所、上流社會、貴族生活等惹眼熱詞。影視視頻制作這種普通人無法企及的奢華,日積月累地刺激著人們的貧富感受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芮必峰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和改革開放前相比,今天的貧富差距確實拉大了許多。正是在這種比較下,人們的感受特別強烈。而有些媒體為了吸引更多“眼球”,也經(jīng)常選擇一些極端事例刻意炒作,走進工業(yè)光魔 走進工業(yè)光魔,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這類信息確實能引起人們的格外關注如今,新媒體更日漸普及,其自身具有的即時性和交互性不斷強化,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傳播優(yōu)勢。但一些新媒體在信息選擇和傳播上,與比較重視社會責任的傳統(tǒng)媒體比,容易更專注負面新聞、花邊八卦,也更熱衷渲染炒作,甚至屢屢出現(xiàn)張冠李戴乃至與事實相違的問題,很少顧及這樣的信息會加劇公眾的普遍焦慮和道德憤慨去年12月,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因為當事人雙方的身份不同,被媒體貼上標簽,進而引發(fā)了一場“奧迪與三輪”的貧富對峙爭論。3非農(nóng)攜美聯(lián)儲強勢來襲!很快,“奧迪男”成了涉案男生的標簽,許多人在警方尚在調查時便口徑一致地聲討“為富不仁”的奧迪學生本次調查顯示,48.3%的受訪者認為,一些網(wǎng)站或媒體刻意突出貧富對立、扭曲事實的新聞炒作,影響了其對社會真實狀況的判斷“媒體在仇富方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說,少數(shù)富人為富不仁的現(xiàn)象被媒體廣泛報道,讓老百姓對富人有了越來越多的成見彌合貧富鴻溝,媒體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唐鈞說,不是說媒體不能報道富人、窮人極端的生活狀態(tài),而要把握一定的原則。“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除了描述上的真實,還要探究原因上的真實。媒體的責任,一定不是幫有錢人炫富,更不是引導人民仇富,媒體應起到的作用是溝通,各個階層的人都有權利認識底層人或富人是怎樣生活的,并且都有責任去幫助改變底層人的生活狀態(tài)。” 在本次調查中,63.1%的受訪者確認,當下媒體,特別是網(wǎng)絡媒體,過度關注窮人、富人這兩類“社會少數(shù)人”的極端信息,但卻加大了“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焦慮芮必峰認為,負責任的媒體就要既反映問題但又不失分寸,要考慮報道以后的社會效果。“分寸的把握不是說隱瞞事實,而是要注意刺激性語言的使用和夸大的東西連篇累牘。”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力丹認為,媒體的主要任務就是實事求是反映問題,真實地傳遞信息,引起老百姓關注,形成輿論,進而對政府部門形成一定壓力,讓政府想辦法解決問題鳳凰周刊記者部主任、“免費午餐”發(fā)起人鄧飛,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xiàn)在有許多媒體在客觀報道社會事實、履行輿論監(jiān)督職責的同時,也在積極發(fā)起很多公益行動,致力于改善貧困人群的生存狀態(tài),尤其是避免貧困的代際傳遞,比如“免費午餐”,還有他和其他媒體人今年共同發(fā)起的“中國鄉(xiāng)村兒童大病醫(yī)保”公益項目鄧飛認為,媒體做公益有其特有的優(yōu)勢。“我是一個媒體人,多年的深入基層采訪,讓我更了解底層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也更容易發(fā)現(xiàn)貧困人群的問題。而且,媒體人做公益也更容易動員其他媒體參與報道,讓公益項目更深入人心。” 據(jù)了解,由于媒體大力支持和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參與,“免費午餐”行動獲得了全社會廣泛認同,半年時間內就籌款3500萬元。后來,中央政府投入160億元,地方政府配套200多億元,為全國很多邊遠山區(qū)及貧困地區(qū)的少年兒童解決了免費午餐問題“我們在報道社會問題的同時,要行動起來,讓政府看見人民的心愿、誠意還有效率,然后政府和民間攜手,共同去實現(xiàn)一個公共政策的大規(guī)模改變。”鄧飛說。公司宣傳片拍攝(記者 王俊秀 嚴航)